校名.jpg


【校长推荐】沉默的歌者(王智勇)


沉默的歌者

珠海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坐落于珠海市淇澳岛,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学校依托北大优质资源,办学成绩卓著,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伶仃洋畔,远离城市喧嚣,独享一方宁静。“这里,海涛伴我入眠,莺歌催我觉醒,这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正如当初校长于涛博士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就发出了如此感慨。

钟灵毓秀的自然山水涵泳了人的精神气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枕着涛声入眠,听着鸟鸣醒来,这样的港湾生态环境,让每一颗敏感的心都会萌发出诗情。在高中部,有这样一位建校伊始就入职我校的员工,平时寡言少语,近年来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接连不断发表诗作,他叫王智勇。

他对文学的热爱始于幼时,得到的第一个奖项是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征文比赛金质奖章,自17岁在电台发表第一首诗《生命》以来,笔耕不辍,屡有佳构。他说:“诗,就是在湖心投下的一颗石子,读者的感受,就是漾开的波纹。”

经过十年的沉寂期,2014年12期的《天津文学》发表了他的两首诗作,再次点燃了蓄积已久的蓬勃热情。全诗如下:

白鹭去哪了(外一首)
王智勇

自从滩涂被抽干
白鹭就集体消失不见
开发商的环评报告不须你们签字
你们没有发言权
虹吸的管道将海水还给大海
将乌黑的泥浆原物奉还
我看见上百只白鹭拒迁
低徊留连
一股锥心的痛从脚踝传遍全身
每次带女儿上学
经过三里长的大桥
偶尔见两只白鹭掠过
两条瘦腿向后伸着
我就惊呼 看 白鹭
那有什么稀奇 没见识
女儿一脸不屑
她不知一行白鹭已飞回唐诗
也许永不再来
你见到的正是战争遗孤

相看两不厌

人和山
缄默才是最好的交流
变化缓慢 没有一惊一乍
树叶绿了 红了 黄了
微霜染鬓
目光一样苍茫
快十年了 我们彼此陪伴
互不征服
山默默无言 不悲不喜
我默默无言 入画太深

也许两首小诗尚显浅白,但适时的鼓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从生活的细节中悉心观察、深沉思索,不断锤炼语言,追求干净的质地。写诗就像挖矿,在黑暗的地下蜗行、摸索,只为找到闪光点而反复尝试、辛苦地劳作;在生活的激流中淘漉语言的金沙,锻打成菲薄的阳光,赋予它温暖的底色。

他认为自己两年来,笔耕不辍近400篇的诗歌创作,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

自于涛博士执掌校印以来,北大的文脉传承以看得见的实物萦绕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空间。徜徉在科学文化巨擘俯瞰下的风雨连廊,崇尚知识的氛围如朝雾浸润心灵;新开的绿地、假山、马场、射箭房、网桥、菜园、动物园等设施,让人与大自然更为亲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首首童年默诵的古诗从尘封的记忆中止不住冒出来;小学生每天早上排队去食堂、回教室,在教师带领下大声齐诵唐诗三百首,群山是在掐得出水儿的童声中醒来的。虽然不言诗,但到处都是诗。只要善于发现,精于提炼,草尖上的每滴露水都能带给人触动,山上红叶宣告季节流转,匆匆又是一年。

一旦开始写,他就把这个业余爱好当个事儿干,人为一件大事来,写诗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了。
    既问耕耘,也问收获,表达与交流的欲望驱使着他漫天散网,从祖国西部边陲到美丽的台湾岛,从专业诗刊到各地报纸副刊、综合性刊物,他的作品屡屡与读者见面。近年来他在《河北日报》《工人日报》《天津文学》《知识窗》《散文诗世界》《散文诗》《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诗词》《诗词月刊》《经济新闻周刊》《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刊发表诗文,荣获中国诗歌网2016年清明征文二等奖等奖项,并入选 《中华诗词精选读本》《第八期奔腾诗歌年鉴》等多种图书。鉴于他的创作实绩,中国作家协会赠与他一年的《诗刊》作为鼓励。现代诗、古体诗词、散文诗、散文、杂文、小小说、文学评论等多种文体交互并行,多方尝试。有人说很多话都被前人说尽了,还有说的必要吗?想要创新,何其难也!但是他认为:发他人所未见,言他人所未论,当是个体自证存在的权利。

校长于涛博士常为师生讲成就动机,每个平凡的人都有三秒钟的高光时刻,就如王智勇不久前受邀参加著名散文诗人蔡旭先生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虽语无伦次,但是他的第一次开会发言。

倏忽韶华易逝,虽人到中年,只要热爱,时间总是有的,在路边等车、绿道骑行,甚至望着远山发呆,都是构思、萃取、结构、呈现的时刻。

伴随着一所学校的成长,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2.jpg
珠海高新区青鸟北附实验学校